計然七策
計然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戰略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計然並不是真實姓名,而是取善於計算運籌的意思。據說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學多才,無所不通,尤長計算。《史記·貨殖列傳》說范蠡曾拜計然為師。他教給范蠡「貴流通」、「尚平均」、「戒滯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國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計然之策講的是什麼呢?
《史記·貨殖列傳》有載——
策之一:需求決定與經濟周期論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已。」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
策之二:價格調控論
「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策之三:實物價值論
「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
策之四:貿易時機論
「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
策之五:價值判斷論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
策之六:物極必反論
「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策之七:資金周轉論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計然之策》講的全部是發家致富的商業之道。它有三方面商業原則:第一個原則,叫做「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這個原則,在商業經營中被稱為「待乏」,第二個原則,叫做「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就是價格漲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糞土一樣拋售出去,價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時,要把貨物像珍寶一樣買進來;第三個原則,叫做「務完物,無息幣,無敢居貴」,就是不能太貪心,不能囤積居奇,要在理想價位果斷脫手。
1、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這些話極為精闢地揭示了商品價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關係。他指出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們就會將資源集中到這裏,供給自然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供大於求,價格則會狂跌,反過來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經營活動不能從眾,要從供求關係的角度,確定自己的經營品種。 「一貴一賤,極而復反」。在進行經營活動時,不能苛求過高的利潤,在價格高到適當程度時應果斷拋售,這就是「貴出如賤土」;在價格低谷時,應大膽地買進,這就叫「賤取如珠玉」。事物的量變在積累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對於商家來說,對事物「度」的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物之情可得而觀已。」意思是說要有目的地進行自己的經營活動,認識市場規律,有遇見地儲備物資。根據自然環境條件的變化,預測市場需求的變化,提前做好貨物的購銷工作。他認為天時變化的規律是可知的,「歲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就是說影響市場變化的無非是這樣一些基本因素,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做出判斷是經營成功的關鍵。 范蠡還曾提出農業經濟循環學說,他認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即天下六年一次大豐收,六年一次小豐收,十二年一次大的饑荒,這些都是氣候變化引起的,是有規律的。掌握了這些規律就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大旱之年應收購舟船,因為其價賤,而旱後船隻必會成為緊俏商品。「水則資車,旱則資舟」。「夏則資裘,冬則資xi」,即夏季販運皮裘,冬季早售葛麻。只有將經營的眼光放到未來需求最迫切的市場上,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
3、 財幣欲行如流水 「財幣欲行如流水」,「無息幣」。這就是說,在營銷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持資金流轉的通暢,不能把過多的資金積聚在自己的手中,這就叫做「無息幣」。不要看輕薄利,在資金加速運轉的情況下,實際上就已經達到了增加利潤的效果。而一味地囤積居奇,抬高物價,則有可能血本無歸。這就是「無敢居貴」。畢竟高額利潤不可能時時存在,薄利多銷實際上就是將風險轉化為利潤的最佳方法。范蠡認為穀賤傷農,太貴又傷害商賈的積極性,因此縮小价格波動的幅度,無論對商家和買家來說,都是最受歡迎的。
4、 務完物 「務完物」意即一定要保證所經營的貨物質量。在採購貨物時,對易腐爛的東西,切勿長期存儲,貪圖價高;還要防止以次充好,坑害消費者。務指一定,是強調的意思,說明對產品質量的看重。
5、 擇人任時 「擇人任時」是指經營策略。商業經營需要認真選擇貿易夥伴和良好的貿易時機。「擇人」強調的是職業道德,在這一點上,他的觀點是「與時逐而不在責於人」。「任時」強調的是貿易時機的預測。「擇人」與「任時」二者之間有着不可忽視的有機聯繫,既不可只顧貿易夥伴的和諧而放棄適宜的貿易時機,更不可看準了貿易時機而認錢不認人。
所謂計然之七策,主要指「農業豐歉循環論」、「平糴論」和「積著之理」。
關於「農業豐歉循環論」,《越絕書·計倪內經》說:「太陽三歲處金則穰(意為莊稼豐熟),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這就形成了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者十二年一大飢的循環。計然認為只要掌握這種年歲豐歉的循環知識,就可以預測糧食及其他商品的價格變動趨勢,以便利用它促成國家財政豐實和使個人致富。
所謂「平糴論」(也可稱做平糶),是主長由國家在豐年收購糧食儲存,備荒年發售,以穩定糧價。計然指出,「夫糶二十錢病農(穀賤傷農),九十錢病末(糧貴傷商人),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辟矣!」他主張使糧價維持在三十至八十錢之間,做到「農末俱利」。
至於「積著之理」,指的是經商致富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是:
(一)「務完物,無息幣」。意思是說要使貨物及時周轉,且周轉得凈盡無餘。如果使貨物長久停息則無利可圖。
(二)「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此稱之為「待乏原則」,即利用旱澇寒暑之機,低價購進,待貴而售,隨時逐利。
(三)「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即是要掌握商品供求關係變化趨勢和規律,乘機購進與銷售。
(四)「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寶」。此指商品價格的變化規律是「貴極必賤,賤極必貴」。經營者要時刻觀察和掌握貴極賤極的規律和商品價格信息。抓住購進和出售的關鍵時機。
(五)「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對易腐的食品不要久留,更不要等待高價出售。否則,將因小利而招來虧損。
(六)「財幣欲其行如流水」。經營之道似細水長流。流則活,滯則死。搞活是經營的原則。
計然就提出了如此精闢和周密的經濟原理,至今仍有借鑑價值,實在不愧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商學大師。
【發現生意經】的小編特意收集古今商人經商智慧和成功經驗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討論學習!希望大家一起留言評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