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1的文章

神魄魂意志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本篇以五臟為中心,運用五行學說,宣揚闡明五臟之氣的生理、病理、治療特點及其規律,作為臨床診治的準則。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也應之。 五味所入 五味所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因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如此,酸味先入肝,入肝以養肝氣,即是它最為初始的狀態。其他四味以此類推,也容易理解了。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故辛味先入於肺,入肺以養肺氣;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故苦味先入於心,入心以養心氣;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故鹹味先入於腎,入腎以養腎氣;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故甘味先入於脾,入脾以養脾氣。 五氣所病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是謂五病。」五臟之氣失調後所發生的病變,火土淤積,氣不得舒伸,心氣失調則噯氣;肺氣失調則咳嗽;肝氣失調則多言;脾氣失調則吞酸;腎氣失調則為呵欠、噴嚏;胃氣失調則為氣逆為噦,或有恐懼感;大腸、小腸病則不能分別清濁,傳送糟粕,而為泄瀉;下焦不能通調水道,則水液泛溢與皮膚而為水腫;膀胱之氣化不利,則為癃閉,不能約制,則為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這是五臟之氣失調而發生的病變。 五精所並、五臟所惡 五精所並、五臟所惡:「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是謂五並,虛而相併者也。」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簡而言之,本髒惡本氣。心屬火,火之性熱,而受熱則病,故惡熱。肺屬金,金之體寒,而受寒則病,故惡寒。肝屬木,其性與風氣相通,而感風則傷筋,故惡風。脾屬土,土濕則傷肉,故惡濕。腎屬水,其性潤,而得燥則精涸,故惡燥。 五藏化液 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飲食入胃,其精微之氣化生五種不同狀態的津液,由各髒開竅處外溢。心主血,汗乃血之液。血充於全身,所以汗可出現在全身任何部位。中醫的治病原則是「汗出而解」。不能大汗,否則損傷正氣,病反不得治。如果出現真髒汗(汗出如油狀),則離死就不遠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心為汗」這個說法了。肺開竅於鼻,故涕出於肺。受風寒,則流清涕,受風熱,則流濁鼻涕。肝開竅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