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十二橋手
我原本希望第一篇先以洪拳三寶的工字伏虎拳開始介紹,但是發現到勢必要先有幾篇文章先針對裡面的詞句做解釋才能好好的說,因為我當初入手洪拳三寶的拳譜的時候也著實下了一番苦功才解釋出裡面的內容,而三本拳譜內對於拳理講解最清楚的反而是最後的虎鶴雙型拳拳譜,藉由大量的假設與交叉閱讀還有網路上查詢的各項資料後才整理出來現在的資訊,當然我也不敢保證這完全正確,大家可以一起來研究研究。
洪拳十二橋手,剛柔逼(迫)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釘or定),同一動作有3個以上的名子也是我在閱讀這些拳譜會遇到的大問題。
一、剛橋
剛者,硬也。將力逼注於掌臂之間,令手橋堅硬似鐵,即為剛橋。
不只是手臂用力,全身要一起瞬間用力,如下圖左兩個動作,這個動作用在膀手也就是用手臂格檔、招架的時候特別好用,而我們常見的雙人橋手互敲就是剛橋。
而右邊延伸的八個動作與名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而我認為剛橋的重點不在於硬碰硬而是偏移對手的攻擊路線,唯有逼不得已時才要硬檔,另外若用膀手來說的話內膀手似乎也有在詠春之中出現。
二、柔橋
柔者,輕緩也。手橋內藏暗勁柔緩而出,即為柔橋。柔橋一勢,乃洪拳沉雄之根本。其左拳右指,一陰一陽,內藏無窮之變化。
一手保持洪拳的"指定中原"一手保持拳心朝著自己,兩手手臂夾角大於90度以上,核心概念在只需要保留維持動作(架構)的力量即可,面對對手的任何動作隨時做出改變。
左手單指右手握拳、或者右手單指左手握拳我覺得都可以,柔橋的理念應用的招式很多,像是虎鶴雙型第35式的坐馬單橋.第47式的獨臂單橋.第110式的穿橋歸洞(基本上這三式都是相同的動作)還有第84式的單指引手(也念作指手問題)都是一手在前設法去干擾.誘敵進攻再依照對手的動作做出反應變化,這個理念就像是拳擊中的前手的使用方式,
補充:在早期的散打比賽之中也有始終伸直前手的打法存在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三、逼(迫)橋
手橋沉肘向外撐開逼去,即為迫橋。
簡單來說"手掌由外往內向上托"(左下角那張圖為鐵線拳15式秦瓊獻鐧),但是我認為左上角那張圖(鐵線拳14式餓鷹鋪食)完全反過來操作也是逼(迫)橋的一種,畢竟這兩個動作是連在一起的。
核心概念為手掌上托,延伸招式就像上圖那5個動作(後面的數字都是虎鶴的招式),基本上呢就是合氣道的入門第一招
目前先分享這三種,接下來會盡快在將接下來九種分享給大家看看。
接下來幾個橋手的動作都互有關係,我就把他們放在一起討論。
四、直橋
兩臂外伸如一字之直,即為直橋。
基本上來說只要是將手臂伸直的動作皆稱之為直橋,運用在直拳之中最為常見。
五、分橋
手橋左右相分而出,即為分橋。分橋之勢猶如分金拳也。
即是鞭拳,在散打比賽之中尤其常見,在洪拳的五行拳之中也稱之為分金拳。
這邊既然都提到五行拳了就一併來介紹一下:
五行拳即是火箭槌.土拋槌.分金槌.水浪槌.挾木槌,名字或許有所出入但基本指的是同一招,但是同一招式用在不同時候皆有不同效果,也可以發揮創意改變招式的使用方式。
火箭槌:即是最常見的直拳,通常都會進一步要求打出火箭連環槌,也就是直拳連打。
土拋槌:斜上擺拳,原意是趁對方出拳時用手臂由下而上將對方的手臂向上撞開,趁著對方姿勢亂掉而且視線被自己撞開的手臂遮蔽時再利用另外一隻手臂向上打擊對方心胸......不否認我的確遇過對手這樣把我的右拳打飛的,不過應該僅限於敵我實力差距大或者作為奇招使用才用得出來,但我習慣將之視為拳擊中的smash punch,以下影片01:08秒處。
分金槌:鞭拳,散打比賽之中常見,而且李小龍電影中也很常看見。
水浪槌:斜下擺拳,基本上就是土拋拳反過來的應用,從由下而上變成由上而下,我也很喜歡這個動作,在上半身左右迴避對手直拳同時揮出水浪槌,最簡單的說法來說就是王八拳了。
-----------------------------------------------------------------------------------------------------------------------------------
挾木槌:這個動作就要特別獨立出來說了,因為挾木槌就是之後會提到的"提橋"還有應用的"留橋"
八、提橋
將手橋一提而起,即為提橋。
後手防禦,前手向上一提,就是基礎的接腿了,也有延伸動作為挾木槌兜衝,即是超短距離的上鉤拳。
九、留橋
留者,來而不走也。在鐵橋三之拳術中,留橋雖有其名,卻未見其「形」,故關於此橋手,嶺南武術界有諸多爭議。據虎鶴名家關坤所言,留橋即「十字手」。以其兩手交加,合而不分,來而不走。
提橋指的是接的瞬間,留橋指的就是抓住不讓對手脫腳的力量了,上面的圖示有一個是虎鶴28式的雙弓伏虎,這也是挾木槌一個延伸動作,即是接對方側踹或正踹的雙手接腿法,有練散打的同好們應該都不陌生。
------------------------------------------------------------------------------------------------------------------------------------
六、定橋
定者不動也。定橋又名「定金橋」,乃取二字鉗羊馬,兩手成四指撐天掌徐徐前推,然後定住,以使力貫指尾(端)。
感覺和剛橋類似,但我認為定橋是下一個動作寸橋的前置訓練,他練的是指尾末端的力量,讓自己習慣四肢末端用力繃緊的感覺,可以視作部位訓練,運用在腳趾我覺得也可以。
七、寸橋
寸橋即打出時具備寸勁之手橋,而非指手橋之尺寸長短。
寸橋......這個動作的研究讓我備感收穫,一開始我查詢寸橋發現兩種解釋,一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寸勁,二是四肢末端一寸之力,但深入探究後發現這兩個道理十分接近。
練寸橋前必須先練定橋,身體必須能靈活運用末端肌肉隨時繃緊,但是這邊以"貫手"為例,定橋打出的貫手是先固定手腕手指後再打出.而寸橋則是像平常出拳一樣,手保持放鬆彈性,出手到接觸對方的瞬間再將貫手定型,無論速度還是力量都在定橋之上,但是能做到這一點的前置條件即是定橋要練到家。
而上面三張連續圖是我目前對寸勁整體動作的理解,身體要足夠放鬆保持彈性,出手瞬間全身都在加速迴轉同時重心向前壓,但是這個瞬間將肩胛骨內縮,手臂不參與全身的加速,直到身體的速度足夠了肩胛骨瞬間外展,手臂瞬間連接上全身的加速與重量打出去,同時全身定型,打出來的力量就是李小龍的寸勁了。
這兩個道理都是寸橋,在寫這一段的時候我原本的認知是兩種不同的招式,但邊寫邊整理思緒的同時卻發現了這兩個道理一模一樣,只能說古人的智慧的確值得挖掘但是總希望他們可以寫的簡單一點......。
最後說一下,對於招式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在實際情形使用出來真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們對於招式.技術可以去深入研究,但是只有依靠不斷不斷的練習才能將這些東西化作自己的,直到現在我也仍然在繼續努力,還剩下三個橋手下次再一起分享給大家。
你在哪學?
想試試洪拳
看你介紹之後
蠻好奇你的套路演練 感覺會很生動
最後一段來分享接下來的三個橋手
十、運橋
運者,展也。運橋即三展手法,亦稱「三度珠橋」。
這個動作就是洪拳的招牌招式"洪拳三展",類似的名字有一大堆...像是上方提到的三展手法.三度珠橋.寶鴨穿簾.三度橋手......
雙手成"指定中原"置於腰部隨即將雙手向上向後帶同時吸半口氣,動作要點在於驅動手肘向上拋(名為拋睜),接下來將雙手向下向後帶同時將氣吸飽,動作要點也在於驅動手肘向後頂(名為頂睜),最後將雙手由最下方的肋骨位置(脇底)向前方推同時吐氣,呼吸的要訣在於吸吸吐,吸氣兩次稍快吐氣慢,和上一篇文章sniper1st分享的空手道呼吸方式應該是大同小異,我有時候也會做一吸一吐,配合運橋的三個動作剛好每個動作都能練吸氣和吐氣。
另外分享一下在做呼吸相關的訓練時,我認為身體都不應該用力到最緊,但是全身都必須要保持三至五成的力量,只有抓到這種感覺的時候才會感到吸吐時全身的同時律動,運用在實際格鬥時最常使用的拳頭在握緊時我也發現到不能將整隻拳頭握到死,而是大約七至九分力即可,既保持彈性與速度也比較容易配合全身律動,我的散打教練用最簡單的說法和我說就是拳頭輕輕捏一下就好。
十一、制橋
制橋,乃兩掌向下一揸而成拳之謂。
和逼(迫)橋相反,向下壓就是制橋的根本道理,像是虎鶴雙型第三式的伏虎藏龍,用意是招架對方的下路攻擊,但是制橋也有"壓制"的含意,就像是之前在講解逼(迫)橋時提到的猛虎下山與虎凭豺狼兩個動作的用意即是壓制對方,也是制橋的應用
十二、訂(釘or定)橋
訂者立也。訂橋即一拳釘出而立起之謂。
作為收尾的橋手原理卻是最簡單的,訂橋就是上鉤拳,虎鶴雙型第53.54的通天拳勢和連環通天兩招即是訂橋,而第88式連環扣撞也是訂橋的應用
這樣一來洪拳十二橋手就介紹完畢了,同時我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時我也有發現十二橋手也有"心法",分別是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可惜的是只聞其名未聞其詳,我一直找不到心法的內容,但是同樣的詞常常出現在拳譜的招式介紹中,下一次我會以我目前在拳譜中看到的進行推測和大家介紹這十二心法。
在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國術的招式其實並不特別強大也不特別無用,都是實實在在的應對動作而已,就像是鉤拳在洪拳之中被稱之為牛角拳,也是虎鶴雙型第97式的金星掛角,我希望藉由解析拳譜的招式還有舉例讓大家認識到這件事情,就如同我十分喜歡的漫畫拳願阿修羅中御雷零對黑木玄齋vs加納咢的評價中說到:習得強力的技術,只是這樣是完全不夠的,在最合適的時機使用最合適的技術才是極致之武。
洪拳十二橋手的心法穿.沉.分.架.摸.推.尋.磨.掛.撞.鎖.劈,到目前為止我仍然找不到相關的內容,但若就我目前對洪拳的認識推測出應該是以下動作,但這終究是我的推測罷了,大家可以看看並自己做出自己的結論,同時我也一併把一些洪拳的名詞在此解釋。
穿
穿過對手動作與防禦的空隙,本質上屬於被動型的動作,像是退馬穿橋(面對對手的連續攻擊我後退一步並把一隻手往前伸並擺在中線,這隻手的用意可以干擾.招架對手的連續攻擊或者視狀況反擊)游龍戲水(一隻手parry掉對手的攻擊再使用同一隻手立刻以貫手攻擊對手要害)
沉
橋手並不是只有手在動作,要依靠全身帶動手臂的動作,也是常常聽到的沉肩墜肘,洪拳之中也有單沉橋和雙沉橋的動作,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制橋",我想沉橋的心法雖然可以用於十二橋手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應用於由上而下壓制的制橋吧。
分
應用在雙橋對雙橋...也就是扭打.纏鬥的時候,這裡用工字伏虎拳52式的"蝶掌一迫分漏手"做示範,但這個動作的應用範圍其實十分的廣,像是中國跤.太極推手.散打的插把之中的雙手對雙手的動作都在這個範圍裏面,也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也就是金蛇纏絲手。
架
招架.格檔...等等"單純以防禦為主"的動作.這邊順便提一下洪拳之中有個動作叫做鐵門閂千斤墜,其實只要接觸過格鬥練習並幫人拿過一手一隻的腿靶的人都會這個動作,也就是雙手舉起合併.面對對手重腿踢過來.我用全身的重量加諸在雙手臂上格檔對手的腿,但是鐵門閂千斤墜雖然是這樣打,但是也有相似動作叫做鐵門閂槌,我發現到有三種動作解釋但這之後在聊聊。
摸
大家都知道的聽勁(用比較近代的說法則是找對手重心,但相信我...真正傳武中的聽勁比找重心還要來的複雜而且高深多了,甚至能夠預判你的下一步),洪拳...或者說是各式傳武本身都十分重視雙方搭手的動作,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太極拳的推手,而在洪拳之中雙方搭手的動作則稱之為搭橋,曾經在台中和一群老前輩練過激烈程度超高的太極推手,但諸位老前輩們也很實在的和我說過,手搭手他能透過聽勁知道我下一步動作並做出反應,甚至藉由雙手推拉限制我某些動作達到完全掌控我的目的,但是若我選擇不和他玩推手而是像散打一樣和他保持距離且戰且退的話他一定會輸......只能說拳怕少壯的道理雖然刺耳但是實在。
推
這應該不需要再多做解釋,推就是推,但是要如何做到驅動全身的力量來做出推的動作就要下十分的功夫去鍛鍊了。
尋
若上面提到的"穿"是被動,那麼尋就是主動的了,不是依照對手的動作而去和對手搭橋,而是主動去和對手搭橋,我在思索傳武很多出拳動作並不會馬上收拳是否用意就是為了要和對手搭橋......?
磨
只要有用心練武的人應該都知道一擊必殺有多困難,而在實際的鍛鍊下大家應都會使用各種招式試探.削弱對手,待時機成熟時在做出決定性的攻擊,而這個過程也就是"磨",洪拳有個動作稱之為"磨盆豹槌"和詠春拳連打很像,只是詠春拳使用的是立拳並使用拳面攻擊,而磨盆豹槌使用的是豹拳(五個指節為主,這個手型在洪拳中也稱之為羌子拳)並用拳底而不是指節攻擊,以快速.攻擊次數為主,雖然磨盆豹槌也有個"磨"字但應該沒有直接關係,不過理念接近,大家把"磨"想像成COMBO也許比較具現化。
掛
這邊先感謝版主分享的形意拳掛手,這動作在洪拳之中稱之為掛槌,動作.理念一模一樣,回歸一句老話,人都是兩隻手兩隻腳還能變出什麼新把戲?
撞
比較不具殺傷力的稱之為推,若速度較快攻擊意念較猛的就是撞了,在常見的傳武名詞裡面應該就是長勁和短勁的差異,簡單的觀念.不簡單的訓練。
鎖
關節技,也就是擒拿,這邊十分不好意思我挑戰畫了許多次卻怎麼畫也畫不好,請大家自行在網路上搜尋關節技了......
劈
也就是手刀,同時也是最廣為人知的部位鍛鍊應用技,手刀的威力雖然強大但如何抓到應用時機就十分困難了,之前看過一本書裡面有提到手刀的實際攻擊部位是手腕部位的一顆豆狀骨,若看過大山倍達大師的擊破影片的話也可以從中略知一二。
題外話,這次的畫法比較簡單並偏向於動作性,其實是因為工作上的關係到了泰國比較忙碌,所以就先簡單的畫一下,但是我感覺這樣畫也比較容易彰顯動作的力道與流向,未來分享拳譜時會再多做嘗試,來找找看用什麼畫法比較容易表達我所了解的拳理。
題外話的題外話,雖然泰國工作忙碌我還是抓了一些時間去練了泰拳,就像李小龍大師說的"我不怕會一萬種招式的對手,就怕一個招式練了一萬遍的對手",泰拳可以說是一個招式練一萬遍的經典代表,基本動作練習時間就佔了總練習時間的四分之三,而且練習強度極高,最後雖然沒有和泰拳選手對打,但光是和年紀輕輕的練習生做約束手肘膝蓋.只用拳腳的對打練習就吃盡苦頭了,只能說想要變強還是只能按順序慢慢的把體力.速度.爆發.力量最後是技術培養起來,沒有捷徑。
留言
張貼留言